秋高氣爽,五谷豐登,正是牛羊長膘和母畜備孕的黃金期。但晝夜溫差大、氣候多變,環境易滋生病原,也成為疫病高發時段。掌握“防大于治”原則,筑牢疫病防控防線,才能有效降低發病率,保障養殖效益。
初秋時節,牛羊養殖需重點關注多重環境與管理因素帶來的影響。此時白天晝夜溫差大,草地常出現露水或霜凍,環境濕度也相對較高;同時,青綠多汁飼草供應減少,養殖飼料逐漸過渡到干草或青貯飼料,牛羊腸胃需要一定時間適應這種變化;隨著牧群歸圈,舍飼的群體密度隨之增加;此外,土壤和草牧中的肝片吸蟲、絳蟲等寄生蟲也進入活躍期。
秋季高發疾病防控詳解
呼吸道疾病(肺炎)- “秋季殺手”
牛羊患病時通常表現為精神沉郁、發燒、鼻鏡干燥、流膿性鼻涕,還會出現帶動身體震動的劇烈咳嗽及呼吸急促等癥狀。其防控需把握四大要點:一是防應激,轉場、合群時動作要輕柔,并為牛羊提供充足飲水;二是保通風,確保圈舍通風干燥、衛生良好;三是早隔離,一旦發現有咳嗽、流鼻涕癥狀的牛羊,需立即將其隔離到獨立區域;四是科學用藥,采用“對癥治療+抗菌消炎”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。
消化系統疾病(前胃弛緩、瘤胃酸中毒)
牛羊患前胃弛緩時會出現食欲減退、反芻次數減少、瘤胃蠕動音減弱的癥狀;而患瘤胃酸中毒時,則會突然脹氣、踢腹甚至臥地不起。其防控需把握四大要點:一是科學換料,將舊草料與新草料按比例混合,在7-10天內逐步過渡到全新飼料;二是合理喂養,精準控制精料投喂量以防過量,同時妥善保管飼料袋,避免牛羊偷食;三是健胃促反芻,可通過使用健胃藥物或相關添加劑來實現。
寄生蟲病(肝片吸蟲、消化道線蟲) -“隱形掠奪者”
牛羊雖吃草但日漸消瘦、被毛粗亂、貧血、下頜或胸前出現水腫。其防控需把握四大要點:一是定期驅蟲,根據當地寄生蟲流行規律(如春秋季高發期),選用針對性藥物,按牛羊年齡、體重規范用藥,避免耐藥性;二是環境清潔,定期對圈舍、食槽、飲水器等用生石灰或消毒劑消毒,減少環境中寄生蟲滋生;三是優化飼養環境,避免牛羊在低洼潮濕、寄生蟲易存活的草地長時間放牧,降低感染風險;四是加強監測,日常觀察牛羊采食、糞便及精神狀態,發現消瘦、腹瀉、貧血等疑似感染癥狀時,及時排查并針對性驅蟲。
口蹄疫、結節性皮膚病等重大傳染病
牛羊感染口蹄疫后,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、精神萎靡、食欲下降,同時在口腔黏膜(如舌面、牙齦)、蹄部皮膚(蹄冠、蹄叉)以及乳房皮膚等部位出現水皰,水皰破裂后會形成淺表潰瘍,導致牛羊因疼痛出現跛行、不愿站立,甚至拒絕采食和哺乳;而感染結節性皮膚病時,牛羊體溫會升至40℃以上,精神沉郁、采食量銳減,全身皮膚(包括頭部、頸部、軀干、四肢)會逐漸出現直徑1-5厘米的圓形或橢圓形堅實結節,部分結節可能破潰、結痂,還可能伴隨眼鼻分泌物增多、眼瞼腫脹,嚴重時會引發呼吸困難、淋巴結腫大等癥狀。
秋季牛羊疾病防控措施:
一是強制免疫,嚴格按照國家防疫規范,按時為牛羊接種口蹄疫疫苗和結節性皮膚病疫苗,確保免疫覆蓋率和抗體水平達標,建立有效免疫屏障;
二是嚴格隔離,禁止從疫區引入牛羊及相關產品,新引進的牛羊需單獨隔離觀察至少21天,確認健康無病后方可混群飼養;
三是環境消毒,定期對圈舍、食槽、飲水設備、運輸工具等進行全面消毒;
四是疫情監測與處置,日常密切觀察牛羊精神狀態、體溫及皮膚、口腔、蹄部情況,定期檢測牛羊常見疾病是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。通過制定合理的檢測計劃、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、加強防疫措施和及時處理病患等措施,可以有效降低牛羊疫病的發生率,提高養殖效益。